張 鋒
歌曲《東方紅》,全國人民不論男女老少,幾乎人人會唱。但它的來歷,人們卻不一定知道。
《東方紅》的原曲調(diào),源于流傳在陜北佳縣、吳堡一帶黃河岸邊的一首情歌《你叫妹妹不放心》。歌詞有兩段,是這樣的:
藍格茵茵的天,
飄來一疙瘩云,
刮風(fēng)下雨響雷聲。
三哥哥今要出遠門,
呼兒咳喲,
你叫妹妹不放心。
芝麻油,白菜心,
想吃豆角抽筋筋。
三天不見想死個人,
呼兒咳喲,
哎喲,我的三哥哥。
這首情真意切的情歌不知出自哪位民間歌手,傳遍了陜北和晉西北黃河兩岸。
到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在陜北軍民中,又用這個曲調(diào),創(chuàng)作了《白馬調(diào)》,歌詞是這樣的:
騎白馬,跑沙灘,
你沒婆姨呀我沒漢。
咱倆捆成一嘟嚕蒜,
呼兒咳喲,
土里生來土里爛。
三八槍,沒蓋蓋,
八路軍當(dāng)兵沒太太。
待到那打下榆林城,
呼兒咳喲,
一人一個女學(xué)生。
1938年,我國著名音樂家公木先生(當(dāng)時在延安魯藝任教)又按《你叫妹妹不放心》(老百姓又稱《芝麻油》)這個曲調(diào),填上新詞,創(chuàng)作了《騎白馬》。歌詞是:
騎白馬,跨洋槍,
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。
有心回家看姑娘,
呼兒咳喲,
打日本咱顧不上。
這首歌,由于通俗上口,受到了抗日軍民的喜愛,抗戰(zhàn)時期,一直在延安、陜北和陜甘寧邊區(qū)傳唱。
1942年,陜北佳縣城北張家莊多才多藝的農(nóng)民藝人、社火頭李有源又用這個曲調(diào)創(chuàng)作了《東方紅》。
李有源,1903年2月23日出生于陜北佳縣城北張家莊一戶貧農(nóng)家庭。從小放羊,13歲在縣城縣立中學(xué)上了五個冬天的冬學(xué)。他愛好學(xué)習(xí),愛畫畫,會拉板胡,彈三弦,尤其喜愛扭秧歌,是個多才多藝的農(nóng)民藝人。大革命時期,受過黨的教育。1927年中共佳縣書記杜嗣堯唱著國際歌,向群眾宣傳反帝反封建。李有源聽了宣講,不明白《國際歌》歌中的“英特納雄耐爾”是什么意思。杜說:“就是共產(chǎn)主義,就是人人都會過上有吃有穿的好光景!”
1942年冬天的一個早晨,李有源早起進城,忽然看到東方一片彤紅,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,照得他渾身暖洋洋的。毛主席不正是給老百姓帶來光明和溫暖的紅太陽嗎?于是,他用熟悉的《騎白馬》的曲調(diào)唱出了“東方紅,太陽升,中國出了個毛澤東”。晚上,他把白天想出的幾句歌詞寫在白麻紙上,創(chuàng)作了《東方紅》:
東方紅,太陽升,
中國出了個毛澤東。
他為人民謀生存,
呼兒咳喲,
他是人民大救星。
這樣《東方紅》便在陜北的土窯洞里誕生了。1943年春節(jié),張家莊秧歌隊進城演出,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有天生的好嗓子,第一個演唱了《東方紅》,轟動了全縣。隨后,李增正就帶領(lǐng)移民隊從佳縣出發(fā),經(jīng)米脂、緩德等地,一路把《東方紅》唱到延安,受到了當(dāng)時在延安的我國著名音樂家馬可、賀綠汀、公木等人的贊賞和推薦,《東方紅》很快就在陜甘寧邊區(qū)各地傳唱開來。
1945年,由60余名魯藝師生組成的東北文藝工作團,在由延安向東北進軍途中,又創(chuàng)作了第二、三段歌詞,由公木先生整理填上,并把第一段中的“謀生存”改成“謀幸?!?。這樣,一首完整的《東方紅》就誕生了。
東方紅,太陽升,
中國出了個毛澤東。
他為人民謀幸福,
呼兒咳喲,
他是人民大救星。
毛主席,愛人民,
他是我們的帶路人。
為了建設(shè)新中國,
呼兒咳喲,
領(lǐng)導(dǎo)我們向前進!
共產(chǎn)黨,像太陽,
照到哪里那里亮。
哪里有了共產(chǎn)黨,
呼兒咳喲,
那里人民得解放。
1945年9月3日,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向全國廣播了聯(lián)政宣傳隊演唱的《東方紅》。
由于《東方紅》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,在解放區(qū)廣為流傳,不論城市鄉(xiāng)村,男女老少,個個皆知,人人會唱。隨著全國解放,這首歌又傳遍了長城內(nèi)外,大江南北,成為全國人民歌頌黨和領(lǐng)袖的經(jīng)典歌曲。同時,這首歌漂洋過海,受到愛好和平的外國朋友的喜愛和歡迎,成為全世界勞動人民的歌曲,響遍了全世界。
1953年10月,日本西宮市“虹之會”合唱團的黑澤正之方等19人給在佳縣郭家一個鄉(xiāng)當(dāng)文書的李有源寄來一張他們演唱《東方紅》的照片和一封熱情洋溢的信:“在遙遠的日本,能將你的優(yōu)秀歌曲作為我們勤勞大眾的歌曲來歌唱,這真是我們欣喜非常的事?!畺|方紅,太陽升’,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歌曲,我們想,這也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歌曲……”這正如日本友人所說,這首深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喜愛的偉大頌歌,唱遍了全中國,傳遍了全世界?!稏|方紅》歌曲,在當(dāng)今世界上,會唱的人數(shù)和傳唱的次數(shù),超過了《國際歌》,成為全球第一!